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随着城市道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其结构层因车辆荷载、水体侵蚀、顶管施工等原因逐渐形成道路地下空洞,进而引发道路塌陷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报端,道路地下空洞成为影响市民安全出行的潜在威胁。
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漳州市市政工程中心开启2022年新一轮市区道路地下空洞检测,对辖区150条市政道路进行车载雷达无损检测。
什么是地下空洞?
地下空洞是道路安全隐患的一种,主要由雨水冲刷渗流、地下管道老化和超负荷运行、地下工程施工不当、上部重载交通和振动荷载作用等引起。一旦空洞引发路面塌陷,会引起四周路面承受压力增大,潜在危险增多,修补重建难度加大。
图片来源第三方检测单位
地下空洞成因
一是雨污水管网老化或超负荷运行引起的“跑、冒、滴、漏”,导致水体渗漏,侵蚀周边土体,形成脱空与空洞。此类脱空与空洞形成偶然性比较大,由于地下管网渗漏情况比较隐蔽,如管网破损程度较小、水体渗漏量较小则病害逐步发育,定期进行雷达检测则可及时发现。如管线破损程度较大,短时间内渗漏水量较大,则易形成突发塌陷事故。
二是雨污管网周边车道结构层土体密实度较低,易受雨水渗漏、路面载荷振动影响,逐步形成脱空或疏松。
三是由于上部重载交通和振动荷载作用影响,路面破损,雨水沿破损裂缝下渗,侵蚀路面结构层下方土体形成脱空或疏松,此类原因形成的病害体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发育过程。
此外,漳州市区范围内道路景观树种,如榕树等,具有发达的根系,这些根系在地下生长可能破坏道路结构层的整体性,降低结构层的密实度,为路面雨水下渗侵蚀等提供通道。因此,根系破坏作用也是地下病害体形成的原因之一。
空洞雷达探测原理
探地雷达法是一种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分析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吸收以及反射等物理特性,查明相对介电常数存在较大差异的目标体(或地质体)的一种电磁波探测方法。探测时,发射天线发射高频宽频带电磁波,并通过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当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及波形、相位等随所穿越介质的电磁特性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回波时间、幅度、相位等参量,解译出目标深度、介质特性及结构等信息。在数据可视化上,可运用数字图像的恢复与重建技术,对地下目标进行成像处理,以期达到对地下目标真实和直观的显示效果。
探地雷达检测原理示意图
道路病害雷达检测车
检测工作流程
150条市政道路开展全覆盖“体检”
9月5日,市区开始了地下空洞检测,为避免对道路交通影响,检测工作一般于夜间到凌晨进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98条(段)道路检测,检测车道长度316km,检测测线长度698km,完成25条(段)道路的疑似点排查工作,共发现病害17处(空洞4处,脱空13处)。对发现的病害问题,市市政工程中心立即采取不同处置措施,及时将病害点信息通报周边管线单位,特别是雨污管处,督促管线责任单位先行排查是否由管线破损造成,并由管线责任单位进行管线修复和路基恢复。若非由管线破损造成,中心第一时间进行填筑并修复路面。
下一步,市市政工程中心将加大力度推进市政道路地下空洞检测进度,力争10月上旬完成150条市政道路地下空洞探测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